右玉地处晋蒙两省(区)交界,是山西的北大门。全县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,辖4镇6乡1个风景名胜区,321个行政村,11.5万人,总耕地面积69.7万亩。解放初,年均气温只有3.6摄氏度,降雨量不到400毫米,无霜期不到100天;近十年,年均气温上升到4.7摄氏度,降雨量增加到412毫米,无霜期增加到123天。右玉属黄土丘陵缓坡区,平均海拔1400米。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、硅线石、粘土、黄金、云母、石墨等,其中煤的储量达34亿吨。右玉是我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,是朔州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。右玉历史文化悠久,作为边塞要冲、西口故里、晋商通道,一直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流、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。县内存有古长城84公里、古堡50多座,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“中国古堡之乡”。右玉是绿化大县,解放初仅有残次林8000亩,森林覆盖率不足0.3%,通过坚持不懈造林绿化,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4%。在60多年造林绿化、艰苦创业历程中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,得到了习近平、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充分肯定。
朔城区古称马邑、朔州、鄯阳,位于山西省北部,大同盆地南端,是朔州市府所在地。全区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,总人口51万,辖9乡2镇4个街道280个行政村。北同蒲复线电气化铁路纵贯全境,准—朔铁路横跨全区,境内还有6条运煤铁路专线;煤炭外运沟通京广、京包、陇海等铁路动脉,通往秦皇岛、石臼新港等。公路四通八达,大运高速、大运公路穿境而过,环城高速横跨全区,大同到西安高铁正在建设,民用机场已取得中国民航局批复并完成预可研,再加上近年来实施的"村村通"水泥(油)路工程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。电讯业实现了程控联网,信息传递畅通便捷。 朔城区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,2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,“峙峪人”就在此繁衍生息。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、三国名将张辽、北齐名将斛律光、唐代开国元勋中华门神尉迟敬德均诞生于此。城内有全国现存三大辽金建筑之一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。地处晋、陕、蒙三省交界处,是我国东西部经济结合部。
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、晋蒙交界区域。1989年1月正式建市,现辖2区1市3县、6个省级开发区、73个乡镇(4个街道办事处)、1166个行政村(2020年撤并了374个行政村)、118个社区居委会。国土面积1.06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178.45万人,其中乡村常住人口75.83万人,城镇化率为57.51%。 朔州自然资源丰富,初步探明有煤、铁、铝钒土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35种,煤炭储量494.1亿吨,保有地质储量422.9亿吨,占全省的六分之一。位处北纬3... [阅读详细]
主办单位: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:朔州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
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030号 网站标识码:1406000020